《置身事内》—微观机制

中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超级经济体,每个省份单独拎出来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中型国家,对于生活在这篇土地上的国人,很多时候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我国的政治商业复杂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中国各个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个人很难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身在政务体系内的人可能都难以观其全貌,对于长期工作在民营企业的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府体系就更难有正确的认识了。

《置身事内》上篇「微观机制」通过围绕中国各个地方政府以及中央的财政决策为主线,叙述了我国政府是如何处理政务和财政事务、土地政策是如何演变的、政策如何影响到经济、政府如何深度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各地区政府与中央的关系、政府如何引导和指导企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腾飞40年,中央以及各地政府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如果将中国政府理解为一个企业,那就是人类有史以来人员规模最庞大、事务最复杂的超级组织。

书中为了让读者先对我国经济规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GDP规模为案例让读者可以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

广东和江苏相当于世界上第13和第14大经济体,超过西班牙和澳大利亚,湖北的GDP总量与阿根廷想当,所以湖北省的投资基金类似于阿根廷的主权基金

了解各级政府能够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之前,首先要知道中国的行政区划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行政区划可以简单分为五级,现实情况远比简化的五级复杂,同样都是地级市,省会城市与一般城市的政治地位与经济资源完全不同,各个县级单位的差异也非常大。

政府的权力运作被做事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意愿所约束,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实的政府运作绝不是完全根据章程制度走的,其中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因素,但各级政府的核心事务是大致相同的。

首先是事务的决策权如何定,各级政府以行政区划为核心,一件事情该不该由地方自主决定,可以从外部性的视角来考虑,若此事只影响本地,没有外部性,就该由本地全权处理,若还影响其他地方,就上级出面协调,比较典型的例子「河流污水处理问题」,可以看文章「黄河“对赌” 豫鲁双赢!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机制

另一个视角是规模经济视角,也就是上篇文章「规模」一书的核心,如果一件事情能够让合作的各方都有益处,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收益,那么就要尽量提高行政决策的等级,比如我国的高铁建设,很多都是省级合作,投入巨大,可能就需要中央出面协调事务。

虽然从原则上说,上级可以干预下级所有事务,但在现实工作中,干预与否、干预到什么程度、能否达到干预效果,都受制于公共事务的外部性大小、规模经济、跨区域协调的难度等。

所谓权力,实质就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由谁来排版决策的问题,信息复杂,权力和责任高度个人化,所以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权责利相等原则,如果某个人有相应的权力,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也要获得相应的利益,否则事务就容易失衡。

书中总结了事务权力划分的三大原则: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政府的行政与决策。

与日常政务处理并行的另一件事情是发展经济,也就是招商引资,完成经济目标。

政府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需要调用所有资源和手段去实现经济目标,而这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事情,首要解决的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办事要花钱,如果没钱,话说的再好听也难以落实。

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光要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动和数量,所以财政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

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有两个关键事件: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

分税制改革解决了“财政包干”带来的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比重越来越低的问题,财政包干导致不仅中央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分税制度的形成是中央与各个地方博弈后的结果,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大都已经是博弈后的结果,而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当成博弈过程,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另一个就是现在年轻人厌恶的土地财政,导致地价房价疯狂上涨的根本问题,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压力加剧,不得不另谋出路,寻找资金来源,土地财政就此登场。

下图展示了税改的一个大致过程:

B站UP主「盗月社」曾经发过一个美食视频,视频中开饭馆的老板说自己有十栋房,UP听错成十套房说怪不得一份鸭仔饭只卖12块,老板更正说是有十栋房,每栋房有七层,视频链接直达,甚至还有后续视频直达,看过视频的人都沉默了,哈哈哈。

下图为土地金融的基本结构,具体可以直接看书中上篇第三章内容:

除了了解土地财政,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地方干部的招商心得很有用处:

要对招商机会有敏感度,要做一个执着的跟踪者,不能轻言放弃。要在招商中锻炼自己,做到‘铜头、铁嘴、顺风耳、橡皮腰、茶壶肚、兔子腿’。”铜头,是指敢闯、敢创造机会;铁嘴,是指能说会道,不怕磨破嘴皮;顺风耳和兔子腿,指消息灵通且行动敏捷;茶壶肚,指能喝酒、能社交。这些形容非常形象,容易理解。我当时不太懂什么是“橡皮腰”,后来听他解释:“要尊重客商,身段该软的时候要能弯得下腰,但在谈判过程中也不能随便让步,若涉及本市重要利益,该把腰挺起来的时候也要挺直了。

要关注礼仪,注重细节,做到四条。第一,要信守承诺;第二,要记得回电话,客商的电话、信息要及时回复;第三,遇到事情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去处理;第四,要做个有心人,拜访客商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非常主动,电话打得很勤,有的项目就算已经表示过不适合引入该地区,对方也还会反复联系,拿新的条件和方案不断试探,不会轻易放弃。

我国政府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绝不是简单的一句政府养一堆闲人,效率缓慢这样的偏激想法能够概括的。

经济学家注重研究有形的“奖惩”,强调外部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环境,但其实内心的情感驱动也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公司还是政府,都不可能只靠外部奖惩来激励员工。外部奖惩必然要求看得见的工作业绩,而绝大多数工作都不像送快递,没有清清楚楚且可以实时衡量的业绩,因此需要使命感、价值观、愿景等种种与内心感受相关的驱动机制。“不忘初心”“家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等,都是潜在的精神力量。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原则,也正是强调了内在驱动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关于政府招商土地财政等事情,可以观看一个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记录了耿彦波在大同市如何进行经济建设,这个片子被封了,不好找,如果能科学上网的话可以找到资源。

前面说到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不但是引路人,还是深度参与者,因此,现实中不是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书中接下来以京东方为例,引出了政府是如何在经济产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以及政府如何引导投资,如何解决资金问题,面对动辄百亿的投资规模如何降低风险,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如何看待经济起步阶段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山寨、抄袭,这件事情其实困扰了很多人,书中是这样写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本创新是本土创新的主流,虽然西方会将此讥讽为仿造或山寨,但其实成本创新和功能简化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在发达国家已经迭代了多年的产品,小到家电,大到汽车,我国消费者都是第一次接触,价格高昂让人望而却步,牺牲一些功能和质量让价格大幅下降,有利于产品推广,后续逐渐升级洗牌”。

面对激烈的国际环境、市场竞争和技术壁垒以及技术隔离,仅仅依靠民营企业自身的实力是难以发展的,这个时候政府参与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就凸显出来,解决了很多我国高精尖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任何国家都有无形的手,区别只是组织结构和干预程度的不同而已,纯粹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无法存活下去,上篇的最后作者推荐了几个纪录片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我国的工业发展历程:《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创新中国》《大国工匠》《军工记忆》。

非常推荐有兴趣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历程以及结构的朋友阅读。

◀        
        ▶